- · 东岳论丛版面费是多少[10/30]
- · 《东岳论丛》投稿方式[10/30]
- · 《东岳论丛》数据库收录[10/30]
- · 《东岳论丛》期刊栏目设[10/30]
- · 《东岳论丛》杂志社刊物[10/30]
- · 《东岳论丛》编辑部征稿[10/30]
东岳论丛外文参考文献(东岳论丛外文参考文献(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古希腊哲学家不仅用思想反过来拷问五官,还用思想反过来拷问思想。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头脑内的思想是有问题的,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都是用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不仅用思想反过来拷问五官,还用思想反过来拷问思想。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头脑内的思想是有问题的,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对错都是用自己头脑内已存的思想作为判断依据,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反思过自己头脑内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到底有没有确切根据。我们大多数人头脑内的思想都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经验的归纳总结,但是哲学家休谟就用思想反过来拷问归纳法这个思维的弊端,告诉我们归纳法只能够证伪不能够证明,因为归纳法永远没有办法穷尽时间和空间。
比如在微商盛行的时候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被割韭菜,我们就是用眼睛去证明,我们看到朋友圈里的人每天晒各种成交的截图,看到了很多人晒人生中第一辆豪车别墅,看到了很多人做了微商之后实现了财富自由,于是他们就认为微商项目可以做,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一个项目在这里做的好,不一定在你们这里也做的好,而且任何项目都是有生命周期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可能就不火了。
第三:纯逻辑
我们大家读哲学书都会有一种感觉那就是上面的字都认识,但是这些字组在一起我们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为哲学是像数学几何学一样是高度抽象的符号,符号即可以代表万物也可以不代表任何东西,所以哲学书读起来就特别的难。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形而下的社会中,我们都是用五官来感受这个世界,我们看到的都是具体的老虎、具体的狗、具体的人,具体的橘子,具体的杯子,但是在哲学家这里他们把这些具体的东西统称为存在物。
比如读先生的《物演通论》如果事先对哲学没有了解的人,那么你每次读物演通论读出来的意思都会不一样,你不知道物演通论到底在讲什么。不是因为书本身有多难理解,而是因为《物演通论》采用的是纯逻辑的表述,而我们大多数人对纯逻辑基本没有接触过。
既然科学是哲学的产物那么科学也会具有这三大特征第一追求第一因,第二逻辑反思,第三纯逻辑。很多人会说今天的科学没有你所说的这些特征啊,那是因为今天把科学和技术混为一起讨论,科学是技术的前身,科学导出技术,科学给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科学和哲学一样首先是一个思想模型,其次才能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分科之学
根据现代宇宙论这个世界是逐步分化而来,从奇点大爆炸分化成基本粒子,再由基本粒子分化出宇宙万物,而且还在不停的分化。
而宇宙的分化必然带来信息的不断增加,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把这个世界上的信息全部整顿,于是人类不得不把类似的信息分成不同的模块由不同的人来整顿成一个个思想模型供我们使用,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
我们会发现不仅学科在分化我们的工作也在不停的分化。比如一家初创企业一开始老板即是财务又是业务员还是采购员又是猎头,但是随着公司业务的扩大老板根本没有精力去处理各个事物,于是不得不聘请不同的职业经理人分别来管各个业务模块。
我们还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也在不停的分化。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家里的衣服、鞋子、粮食、蔬菜、全部是由自己制备,但是到了今天我们所有的东西全部靠买,每一个人只管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其它的全部由专业的人士替你完成。
第三高度动荡的逻辑模型
用奥地利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话说比较简单,凡是证明是错了的学问才叫科学。
我们大多数人的科学观是什么?凡是科学证明的东西我们就把他当作为真理,我们就不在追究。但是盛产科学的西方却告诉我们凡是科学的东西都是错了的东西。
如果你翻开《世界观》这本书你就会发现波普尔所言非虚。世界观五次大改变从盖天说—地心说—日心说—绝对时空说—相对时空说,如果科学是真理那么我们的世界观应该一直不变,但是事实却相反。
我们再回到先生说的高度动荡的逻辑模型这一句话,高度动荡代表我们的科学不是真理,如果是真理应该极其稳定。逻辑模型代表着科学不是客观事实,只是我们人类的猜想。
最后大家一定会有个疑问,既然科学不是真理,那我们今天是科学时代用的每个知识都是科学的结论,那为什么会有效?欢迎留言讨论
第二“科学到底是不是真理”?欢迎留言讨论
东岳论丛这本杂志怎么样?
《东岳论丛》创刊于1980年,是山会科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刊物最初为双月刊,自2009年起改为月刊。主要栏目有文学研究、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文化产业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管理研究、法学研究等。
文章来源:《东岳论丛》 网址: http://www.dylczzs.cn/zonghexinwen/2022/1208/744.html